在那被鲁迅形容为“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”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,怎么会有这样一个
“单纯”信仰的诗人?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。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
快快乐乐、认认真真地做梦。中国人都是世故的,乡愿的,滑头的。而在徐志摩的眼里,
生命如同一注清泉,处处有飞沫,处处有闪光;生命也像一段山路,处处有鲜花,处处
有芳草。不幸的是,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浸蚀着他明朗的心房,他渴望像孩
子那样哭,像孩子那样笑,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。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,他的目光越来
越黯淡,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,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。一只秃笔去,一只秃笔回,再无
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。生活的牵制、政治的压迫、舆论的指责、友人的背离……团团地
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。“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,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
水,能不低头已算好的。”是的,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,也没有怨恨过谁。在最悲
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,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,
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,写诗作文、教书、办刊物、开书店,甚至实验农村乌
托邦计划……作为一个诗人,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,在茧成的那天羽化
飞升而去;作为一个诗人,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,衔着锐利的荆棘,在只有一弯新月
的夜晚,不断为理想而鸣唱,直到满嘴鲜血淋漓,直到生命的终了。
徐志摩是为了艺术,为了自由,为了美而生活的。“我之甘冒世之不题,竭全力以
奋斗者,非特求免凶惨之痛苦,实求良心之安顿,求人格之确立,求灵魂之救度耳……
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;得之,我幸;不得,我命,如此而已!”在答
复梁任公的责难时,徐志摩说出了肺腑之言。但是,世间有没有真正的“灵魂之伴侣”
呢?张幼仪、林微音、陆小曼…市不爱而勉强爱的,有爱而不能爱的,有且爱且不爱的。
总之,无论怎样求索,他的“爱”一次次被现实碰得粉碎。这是必然的结果。浪漫的爱,
有一显著的特点,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地步,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,永
远被视为一种圣洁高贵虚无漂渺的东西,一旦接触实际,真个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
女子自由结合,幻想立刻破灭。原来的爱变成了恨,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,于是从头
再开始心目中的爱。这样周而复始、两次三番地演下去,以至于死。
这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悲剧模式,徐志摩深深地陷到了漩涡之中,每一次的挣扎反而
加速漩涡的运转。徐志摩本不该来到这么一个世界的,就好像一粒沙落进眼睛里肯定会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燕倾天下 穿成反派大魔王后我膨胀了 天下父母 魔门道心 小精灵的缝纫机 怪物图鉴 掌家娘子 她,清如水 你看起来真的好甜[娱乐圈] 科涅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两伊战争概述 入戏GL 吹灯耕田 当我被迫变成哭包后 沉蛟 斯年如风 我们的爱刚刚好 不要尖叫 真偶像不会昙花一现[娱乐圈]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